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水滴

距“上善若水”的人生目标,还有太大的差距!为无限接近这个目标,愿从一个水滴做起!

 
 
 

日志

 
 

【引用】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探究  

2012-05-27 08:09:22|  分类: 太极功夫精品转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虽然“用意不用力”的理念贯穿了太极拳的整个发展阶段,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太极拳文化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解读这些异同必须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能得到相对可靠的答案。
  1.“用意不用力”的由来
    ”用意不用力”的原文首先出现在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之六:”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杨澄甫认为”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出自“太极拳论云”,但《太极拳论》却没有这样的语句。
    考虑他引用”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实际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以此类推,这个”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应该是出自李亦畲的《五字诀》中的“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从李亦畲的“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不难看出,这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的延续。
    以上三篇文章基本反映了太极拳关于“用意不用力”的理念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观点。
    杨澄甫先生在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时说:“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及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太极拳说十要》实际是道家所崇尚的“上善若水“(老子)哲学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的反映。
    太极拳对于”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不用力何以长力”的追求,也就是来自于”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心使气日强.物壮则老”(老子)的境界的启发。
    “用意不用力”是克服人在后天形成的习惯性用“拙劲”的用力方法,带有较枉必须过正的意思.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回归。
    道家的这种崇尚自然之能的“中和之至”的境界,造就了太极拳内劲”用意不用力”,返璞归真的独特发力方式的形成,也构成了太极拳作为武术卓立不群的理论基础。
2.“用力”与“用劲”
    关于“力”和“劲”的区别,《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力:肉之力也。劲:疆也.劲健也。要按字面的解释.“力”更趋向于表达的是放松的力,而”劲”却含有疆劲.倔强的意思。
    王宗岳《太极拳论》关于”用力“的难解之处在于文章前半部分认为“然非用力曰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好像在肯定用力,而后面又否定了”有力打无力”.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
    其实结合全文你就会发现这是说的太极拳练习两个阶段的矛盾,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的过程,是“知己”功夫的练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克服与日俱来的习惯性的拙力。这个”用”拙“力”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克服的。豁然贯通也是意识的思考由量变到质变顿悟的过程,所以”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通常应该完成这个阶段再去练习“知彼”的功夫.没有“豁然贯通”就与人交手,难免如街头斗殴,不外乎“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其中的”有力”也就是有拙力。其实王宗岳所指的”先天自然之能“应该理解为后天自然形成,因为
拙力并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这里是为了区别于后天学习所获得的”学力”,所以如此用法。王宗岳肯定了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学力”,否定了用拙力,就是提倡“不用力”.所以虽然《太极拳论》没有直接出现”用意不用力“的字样.谈的却仍然是这个主题。
    李亦畲的“我劲”和“我力”两种用法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太极内劲的意思。而“力”的意思正好与《太极拳论》相反。
    比如: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诀》)
    ”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五字诀》)
    但也有例外。比如“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五字诀》)这里“劲”的意思就指的是拙力,用法又与“力“有所区别。这个“劲”就是杨澄甫所说的“力”。
    而武禹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劲如百炼钢”“运劲如抽丝””劲断意不断”(《打手要言》武禹襄)这里面所用的“劲“指的是太极拳内劲。
    关于“劲”字,李亦畲的拳论中还可能存在第三种用法.即在同一句话里”劲”表达两种含义,“我劲已接入彼劲”。“我劲”可以肯定为太极拳内劲,但“彼劲”却存在两种可能性:可能是”拙力”,也可能是同样来自于一位太极高手的内劲.这样的例子也适应于“力”字的用法。
    在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的”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力”,是拙劲的意思。
    其实.同字不同义或者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时期写作的文章中表现不同的含义,甚至相反的含意并不鲜见。比如老子说“益生臼祥”这个”祥”就是灾殃的意思,与”夫兵者,不祥之器”的”祥”意思就相反。
3.“用意不用力”的演变
    王宗岳《太极拳论》极富思辨性,是古往今来具独特风格的一篇武术论文。可以亳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篇短短三百多字的论文勾画出了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术的标志性符号,它的观点被广泛引用,以后的太极拳家也大都模仿这种风格写作,但大多难以藏拙。
    这篇文章的形式本身就具有独到之处,谈武而文不见招,论拳却点到而止,行文丝丝人扣,说理开合有致,全篇犹如推手,尽在运动之中。它不同于武禹襄和李亦畲的“不传密诀”式的写作动机,公开论理的意图很明显。所以既公开谈拳又很抽象,真正让你”然非口授入门,虽
终日诵之.不能有裨益也”(李亦畲)。这在当时武术家练拳经验不愿轻意示人的。
    而李亦畲的“用意不用力”的主要观点取自王宗岳《太极拳论》以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但有自己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王宗岳《太极拳论》过分提倡“舍己从人”的策略有所反省。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李亦畲突出了“我”的主观能动性:相对于道家学说在调节社会生活人际关系领域,”致柔…。不争”的普遍合理性而言.在以取胜为唯一目的的太极拳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阴阳平衡的原则。
    他仍然坚持”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但已经限定了条件。这就是“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这里的“未能由己”字里行间流露的虽然是“舍己从人”但已经只限定在”起初”的阶段.已经不是无条件的“舍己从人”了。而王宗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李亦畲笔下也成了“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突出了防守中的进攻性,这是太极拳攻防一体的具体体现。
    他提出”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这好像很不好理解,不是“不用力”吗?
    其实这要通过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李亦畲的上述理论全部是谈的与人搏击.是”知彼”的功夫。所指之“力”不是杨澄甫所指之“力”。是已经完成了知己”懂劲“阶段的另一个层次。其二.这里”先”与后是相对而言.这里的”先”是指对手”旧力未了,新力未发“.也就是武禹襄提出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所以能够“先”,这是有着”用意”这个战术指导在前和太极拳特殊的发力方法作为物质基础来保证。
    《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第三字”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他提出了“用意”对于“用力”的战术策略的指导作用.赋予“用意”除了在自身太极内劲的调动之外,还包括与人交手时战术
意图的策略性的内涵。这就把“用意”的范围从单纯相对于自己主观的动机,扩大到主观对于客观的互相作用、相互适应的范围。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然火。”(《五字诀》李亦畲)虽然仍然是“从人”,但已经是战术意识的先发。这样的解释为太极拳所以能够后发制人.并且能够后发先至作了有力的注解。这相对于王宗
岳把克服“双重“作为练拳要旨的”推手经验总结”的境界.又深入了一步。
    武禹襄和李亦畲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从太极拳散手技击的角度出发.已经超越了太极拳推手的范围。在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和李亦畲的《五字诀》内出现了详尽的关于太极拳发劲的论述.这既继承了太极拳道家哲学思想的”弱者,道之用“的辩证策略.又突出了太极拳作为武术
技击取胜为目的的特殊性.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用力”或者“不用力”来对号入座了。
    杨澄甫先生的”用意不用力”,谈意,谈气,谈力,实际上谈的是自己的”内三合”,练的是“内劲”,教的是“知己”的功夫,“用意…’用力”对象完全变了.由对彼,变为对己。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向广大的以健身为目的而热爱太极拳的练习者倾斜,这是太极拳走进大众的必然要求。他所指的“用意不用力”主要是指练习者在克服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僵劲时的主观感受,这一点他与前几位代表人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正因为这改变才真正使太极拳成为一项普及的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有的理论看上去是有冲突的,但你如果能够从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写作文章时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发现这不同之中的相同和相同之中的不同都具有客观的合理性。脱离实际机械地强求一致是不科学的.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关于太极拳之“九曲珠”  “中正”修炼方法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太极拳入门须知
  谈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动作细节
  练好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平衡与和谐  功效全面话太极
  入门法则述真  打太极拳要懂技击的道理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劲由“松”中求
  练太极拳重在用意练身
 从医学观点谈太极拳
 不丢不顶真意
 谈太极拳的腰裆劲
 孙禄堂: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孙禄堂《拳术述闻 》
  学习内家拳须知------孙存周  太极拳口诀 孙剑云
 孙剑云谈孙式太极拳 孙剑云  孫永田(孫式太極拳 傳人)
  孙禄堂前辈的一份珍贵遗稿  孙禄堂武学录之拳意述真
 程廷华论八卦拳 [ 作者:孙禄堂 |  孙禄堂之子孙存周论拳
 孙禄堂之子孙存周论拳——学习内家拳须知  拳意述真(1)-孙禄堂
 拳意述真(2)-孙禄堂  孙禄堂太极拳学论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孙禄堂
 孙禄堂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郝为真论太极拳
   太极拳的修炼层次(郝为真著《武式太极拳》)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拳经述径 作者:王芗斋  论桩功之境界----王芗斋
 断手述要 (1)  断手述要 (2)
 养 生 桩 漫 谈  郭云深先生拳经一则
  郭云深论拳  杨式太极拳的性质、作用和练法 杨振铎
 杨振铎大师谈太极拳之学练心语 杨振铎  杨振铎大师 练太极的好处
  太极拳“软病”漫谈
 论太极推手中的捧劲
 太极推手之我见/陈庆雷
 陈庆雷拳师谈教拳要领
 感悟推手话太极
  练得太极内外相合功
 太极拳体用皆须坚持用意不用力
 “阴阳哲理”在太极推手中的应用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中外美景奇观专辑  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专辑
 极品音画总汇
 国外摄影艺术专辑
 美景摄影照片专辑  美图秀秀视频讲座:全攻略
 花卉知识课堂
   

  评论这张
 
阅读(15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